现代科学打地基的豆腐渣工程

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铁球之后

许多人认为现代科学诞生了

一个令人遗憾的小细节是

空气、真空、宇宙背景辐射对物体的阻力

被排除在了计算公式的考虑之外几百年。

当牛顿想象苹果掉到地球上,

是因为地球在吸引苹果的时候。

这个工程中注入的豆腐渣就太多了。

“万有引力”,这是什么品牌的豆腐渣呀?

引力的大小=常数×质量1×质量2

然后除以距离的平方。

可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总是有空间的呀。

距离接近零的时候,

按照除以0距离的公式计算,

万有引力该有多大呢?

再看看库仑定律,

基本上是抄作业引用了万有引力的形式

排斥力或吸引力的大小=常数×电荷量1×电荷量2

然后除以距离的平方

可是电荷与电荷之间总是有真空的呀

距离接近零的时候,按照此公式计算,

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该有多大呀?

其实万有引力是:物体1对真空有吸引力;真空对物体2有吸引力;结果被牛顿说成了物体1对物体2有着吸引力。哎呀,豆腐渣工程啊!

其实库仑力是:电荷1对真空有吸引或排斥力;真空对电荷2有吸引或排斥力;结果被库仑抄牛顿的作业时说成是,电荷1对电荷2有着吸引或排斥力。哎呀,又是一个豆腐渣工程,而且还是抄别人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基于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的假设建立的。也就是说,宇宙中大于光速的速度是不可能存在的。从数学公式上说,速度等于距离÷时间。我们可以说宇宙中1公里这样的距离是确实存在的。那么400,000分之1秒这样的时间存不存在呢?500,000分之1秒这样的时间又存不存在呢……?如果说这些接近于0的时间是存在的,那么一个确实存在的距离,除以一个确实存在的时间,大于光速的速度就应该也确确实实地存在才对。

这是西方现代科学另一个根基不稳的地方。老是避免谈论一个数÷0的问题。实际上在笛卡尔坐标系上,如果要绘制y=x /0.1 , y=x/0.01 , y=x/0.001 ……这些函数的曲线的话,推演下去就会很快发觉:y=x/0 这样的结果。

在数字世界中,数学上,笛卡尔坐标系统上回避讨论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0的问题 y=x / 0

就相当于在物质世界中、物理学、现实生活中忽略空气和真空的阻力。

而既然在科学研究中,忽略真空或空气对物体的阻力的传统,是从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铁球研究重力的时候开始的。那么也就不奇怪,牛顿在研究重力的时候,草率了事地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重力,说成了是一种万有引力,而没有说成是一种:物体对真空,真空对物体的,复合的作用力。

牛顿还在燃素说被推翻以前的世纪中,臆断地推出光的传播是走直线的理论,像颗粒一样。这是他的另一个忽略空气中相对的真空对物体的作用的豆腐渣工程。东方古代的科学认为:影不徙,光不聚;影不变,光不定;光阴的故事就是时空的故事……,这种思想,实际上才是更站得住脚的关于光的理论,指明了光的本质是真空,光是以弥漫的形式扩散、充满,而不是什么直线传播的颗粒。只是由于宇宙中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所以相对的真空,总是表现得若有若无。因为“有无相生”,“有”和“无”之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总是要取个平均数。“光”才有些许“light”(“轻”)的性质。

到了20世纪初,量子力学被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的实验,和在此之前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实验,引入了人类历史中。不幸的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法实际上也继承了牛顿的一系列豆腐渣工程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实际上,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解释电子离开金属板是被光的真空性质吸引出来的,而不是被光的颗粒撞击出来的,应该更有说服力。所以“波粒二象性”更加恰当的理论总结应该是“波孔二象性”“波黑二象性”或“波空二象性”。

更不用说对于黑体辐射的实验,普朗克的解释本身就是说,物体之所以显黑色,正是由于物体所吸引的能量,比辐射出的能量更多。而“吸收”正是真空的主要性质,如vacuum cleaner 中的vacuum 就是一个表示“吸引”的动词。“光子”做为一种理论化的基本粒子,其实是“黑子” – 就是“太阳中之少阴”,的那种理论化的基本粒子。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对一比较,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大统一理论就产生了。

忽略了相对真空的存在,以及相对真空的“若有若无”的性质,是现代科学中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迟迟不能形成大统一理论的重要原因。因为现代科学打基础的理论和实验科学中,也就是数学和物理研究中,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一系列豆腐渣工程:那就是把光误解成为是light(轻),而没有把光理解成vacuum (空)。

我们在太阳系中,测量到的光的传播速度,其实只是在真空中观察到的宇宙背景辐射,对于我们想要测量的真空中的最大极限速度的阻力和干扰的综合效果。